鱼乐之辩: 中国古代怀疑论和可知论的论证!刘明海(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摘要: 我国古代也存在怀疑论和可知论之争。 庄子和惠施虽然不是两方代表, 但二人在他心问题上的争论确也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认识论思想所达到的高度。 这次鱼乐之辩无论就双方的思辩性还是逻辑推理的缜密性都为后人所称道。 通过分析二者逻辑推理过程,以剖析其思想的渊源,从而审视庄子和惠施的哲学思想。关键词:鱼乐之辩; 庄子; 惠施; 怀疑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庄子时代名家较多,辩论之风盛行,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 又是...
鱼乐之辩: 中国古代怀疑论和可知论的论证!刘明海(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摘要: 我国古代也存在怀疑论和可知论之争。 庄子和惠施虽然不是两方代表, 但二人在他心问题上的争论确也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认识论思想所达到的高度。 这次鱼乐之辩无论就双方的思辩性还是逻辑推理的缜密性都为后人所称道。 通过分析二者逻辑推理过程,以剖析其思想的渊源,从而审视庄子和惠施的哲学思想。关键词:鱼乐之辩; 庄子; 惠施; 怀疑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庄子时代名家较多,辩论之风盛行,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 又是深受儒墨争辩的影响。 鱼乐之辩语出 《庄子・ 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倏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也?” 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鱼之乐也;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也,全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去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这个公案在中国哲学史影响很深, 后世哲学家也褒贬不一,却没有一位挺身而出去下个结论,要么把他们作为诡辩置之不理。 要么说是唯心主义一棒子打死。 这其实是西方心灵哲学中他心知问题而被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提出 来的一个典型事例,可谓殊途同归。 不同的是,我们对此缺乏系统的研究。 因而在我们的老祖先那里所显出的智慧火花并没有被传承下来。 时至今日, 我们只好去重新发掘。在这段公案中我们可以领略古代 “百家争鸣”时哲学家的思想的思辩性和逻辑的缜密性。 庄子和惠施二人是否确有其事, 我们姑且不论。 二人的争辩能编入 《庄子》一书, 足见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庄子和惠施在这里可作为可知论和怀疑论在他心问题认识上的代表, 下面我将作逐一说明二者的逻辑推理过程。一、能否知道鱼乐庄子不愿出仕避于山水,以鱼虫草本为乐,他赋于万物有灵。 所以见到 “倏鱼出游从容”而得意忘形,喻自己超凡脱俗的心境。 但其实他隐含着民众心理学。 通常我们认为: 我们由于看到一造物的行为, 包括他的言语行为、 肢体行为, 才断定他是有意识、 能思、 有感情, 甚至和我们更近的包括猴子、老鼠、 鱼等, 我们也持有同样的信念。 例如从他或它的身体的伤害和, 我们能推断他或综它处于痛苦中,这种常见的说明他心存在,推断他人内在的心理状态、 过程和事件的模式就是民众心理学的模式。 这种心理模式积淀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生活中, 并常常被用来解释和预言其他和它生物体的行为。 郭象在后来的庄子译注说“我游于濠上而乐, 则鱼游于濠下亦乐也”。 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庄子的理论出发点, 也就是说庄子对鱼的判断是基于民众心理学, 他把我和鱼有相似的行为, 从而推断鱼的内在心理状态。 但惠施是个名家, 他有极强的怀疑精神。 他开始置疑庄子的判断,即当我们反思有什么根据和论证可以说明那个推论时, 问题便出现了。 庄子所赖以推断的前提,就是假定 & 类行为由任何造物主做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二五年第一期!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刘明海 (%$/ * ),男,河南虞城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历史哲学研究。万方数据
@BETHASH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