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诗以外的情况看,顾城是一个失败者。他身处国外,却拒绝学习外语(他为了写诗,要保持母语的语感),他始终处于金钱的困扰中。他入不敷出,甚至因为贫穷,把唯一的儿子托付给毛利人抚养,后来因为抚养费的事情,还被毛利人告上了法庭,判决他必须按月付儿子的抚养费。他买下的小岛,还贷压力巨大。他为了生计,在小岛上养鸡,结果又没赚钱还触犯了当地法律,他不得不把多余书目的鸡杀掉,满地鸡血。为了果腹,又把这些死鸡冷冻到毛利人的冰柜。生活处处和诗人过不去。他已经精疲力尽,在生活里,他比世俗还世俗,他比红尘还红尘。他所厌恶的,正是他天天必须得熬着苦着的的。顾城不得不眼看着现实一口口蚕食他的爱情,不得不眼看着其他的男人走进谢烨,教她开车,带她购物,把她引进除了顾城自己,除了诗歌以外的凡俗里。顾城却无能为力。
凡成大成者,必走不同路,必付出巨大的代价。诗,就是要求你的灵魂永远高于现实,上帝视角俯瞰。诗人既活着,又死去。在死去活来中涅槃。顾城为诗而生,为诗而死,顾城殉道而去,杀死谢烨,就是杀死了现实,自杀,就是向诗而生。他在死亡中,活着。
友人回忆里的那个人,永远是年轻的,瘦小的,诗情澎湃的,戴帽子的,永远是被现实和金钱打败的顾城。其实,设想一下,顾城不出国会怎样呢?在体制内,被养起来,月月拿着固定收入,养家养娃都有保障。瘦小的他,活过了挣扎的青年,迈向老年,也许也有了啤酒肚,也要饭局去应酬,也得柴米油盐酱醋茶,油腻了,”泯然众人矣”,活过60岁,老了,也不再写诗了。因为,诗,容不得俗。
顾城(1956—1993)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诗作纯净自然,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顾城与妻子谢烨相识相恋、隐居新西兰激流岛的浪漫生活也同样成为一个传奇故事。1993年10月8日,童话诗人却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他的英年早逝,是当代诗坛的损失;他的人生悲剧,也是文学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谜。《鱼乐:忆顾城》就是顾城的友人所创作的怀念文集,包括11位知名的作家、诗人、学者和译者所创作的纪念顾城逝世二十周年的回忆性散文,如舒婷、王安忆等;更收录了66张珍贵历史图片,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顾城的诗歌人生。斯人已逝,悼念之情真挚,不管是体味人间真情,还是深入了解顾城及其人生悲剧背后的种种深层原因,《鱼乐:忆顾城》集中收录的都是真情流露的好文章。
也许顾城是一个肉身和灵魂分得很开的人。他住在他诗的王国。他是诗王国里面的国王。俗世红尘给他的只有金钱的压力,他需要的不止是吃,不止是对付肉体的饥渴,还要还贷款,还要付儿子木耳的赡养费,还要眼睁睁地看到,在俗世中,爱情如何被现实一点点儿蚕食,爱人如何对他穷困潦倒的愤恨,其他的男人如何”教会妻子开车,带着妻子去购物,其他的男人如何比只会写诗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当妻子和友人一起在超市闲逛,忍不住买了1个刀的玩具给木耳,顾城见状”身体滑倒到地面”,友人怕他抽搐赶紧上前搀扶,谢烨却恶声道:让他去死!他死了最好!我一花钱,他就这样!
@BETHASH6